十字路口的古镇|专访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避免“复制粘贴”古镇开发要因地制宜挖特色
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古镇开发应避免“复制粘贴”,应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他指出,古镇开发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创新发展,在古镇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交通、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古镇品牌,他还建议,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提升古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让古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专访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避免“复制粘贴”,古镇开发要因地制宜挖特色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古镇作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发与保护挑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让古镇焕发新生而不失其独特韵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有幸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先生,就古镇开发与保护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广汉先生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刻的行业洞察,为我们揭示了古镇开发的关键——避免“复制粘贴”,坚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
古镇开发的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概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镇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在开发热潮中,不少古镇出现了“千镇一面”的现象,商业化过度、传统建筑被破坏、文化内涵被忽视等问题日益凸显,张广汉指出,“这种‘复制粘贴’式的开发模式,不仅无法展现古镇的独特魅力,还可能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二)面临的挑战
-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如何在保护古镇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 同质化严重:如何避免古镇间的相互模仿,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旅游品牌?
- 文化传承与创新:如何在传承古镇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
因地制宜:古镇开发的必由之路
针对上述问题,张广汉强调,古镇开发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即根据每个古镇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开发策略。
(一)深入调研,摸清家底
“不了解自己的家底,怎么谈得上保护与开发?”张广汉说,他认为,古镇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包括历史文献研究、现场勘查、居民访谈等,全面摸清古镇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等基本情况。
(二)尊重历史,保护优先
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张广汉建议,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保护经验,如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避免大规模拆建带来的破坏,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三)挖掘特色,打造品牌
每个古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张广汉强调,开发的关键在于挖掘并展示这些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有的古镇可以依托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体验游;有的则可以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民俗活动等形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四)社区参与,共谋发展
古镇的开发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与参与,张广汉认为,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的机制,让居民成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通过培训、就业、创业等多种方式,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激发他们参与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性。
案例分享:成功与教训
(一)成功案例:周庄
周庄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古镇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挖掘了自身的水乡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恢复传统水乡风貌、举办江南文化节等活动,周庄不仅保留了古镇的原始风貌,还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教训案例:丽江
相比之下,丽江在开发过程中曾一度陷入“商业化过度”的困境,过度开发导致传统建筑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商业气息浓厚而文化韵味渐失,近年来,丽江开始反思并调整开发策略,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张广汉指出,“丽江的教训告诉我们,古镇开发必须警惕‘商业化陷阱’,坚持文化的内核不动摇。”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面对未来,张广汉对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 加强政策引导与规划统筹: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指导与规划标准,为古镇开发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规划引领。
- 推动技术创新与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古镇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发展智慧旅游项目增强游客体验。
- 强化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加大对古镇保护与开发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 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共同推进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在十字路口的古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就能找到一条既保护传统又促进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让古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