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热点新闻 > 正文内容

永乐大典又乐又典,永乐大典的典啥意思

admin2025-07-18 03:35:22每日热点新闻3
《永乐大典》是一部由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类书,大典”的“典”字意为“典籍”,即书籍、文献的意思,全书共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类文献,涵盖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永乐大典”的“典”字,就是表示这是一部集大成、包罗万象的典籍。

又乐又典的文化瑰宝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文化遗产如同星辰般闪耀,《永乐大典》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这部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大型类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又乐又典”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本文将从《永乐大典》的编纂背景、内容特色、历史价值以及后世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这部巨著的非凡意义。

编纂背景:盛世文化的结晶

《永乐大典》的编纂,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效仿古代典籍编纂传统而发起的一项宏大工程,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了彰显其文治武功,决定组织人力对历代图书进行整理、汇编,于是便有了《永乐大典》的诞生,这部大典的编纂历时数年,动员了当时最顶尖的学者、官员和书手,共计21697名,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众,在中国古代文献编纂史上实属罕见。

内容特色: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之所以被称为“又乐又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严肃的典籍,更是一部充满生活情趣和文化多样性的百科全书,全书正文约11095卷,引书7200余种,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元代的各类文献,涵盖了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的诗文词曲、小说戏曲,还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俚语俗谚,甚至包括了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和外国文化的介绍,真正做到了“凡书契以来经史百家无弗载者”。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大典》在编纂过程中,采用了“用韵以统事”的体例,即按照韵部排列内容,使得检索起来极为方便,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插图和图表,使得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的桥梁

《永乐大典》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大总结,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重要文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红楼梦》等名著的许多早期抄本就是通过《永乐大典》的引文得以发现的。《永乐大典》还是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学、训诂学的重要资料库。

更重要的是,《永乐大典》作为一部跨越时代的文化桥梁,连接了古代与近现代的文化传承,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人类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后世影响:损毁与重生

《永乐大典》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在明清两代,《永乐大典》曾几经劫难,多次遭受战火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大量原书散佚,据不完全统计,原书约30万字以上的篇幅已不复存在,仅存800余卷(一说862卷),且多残缺不全,这一损失无疑是中华文化的巨大遗憾。

幸运的是,20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永乐大典》的残卷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1984年,《永乐大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球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之一,国内外学者也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深入研究与整理工作,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其部分内容重新呈现给世人,让这部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自信与传承的使命

《永乐大典》作为“又乐又典”的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在今天的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永乐大典》更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推动其保护与利用工作,让《永乐大典》的精神与智慧继续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

通过深入研究《永乐大典》,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份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让《永乐大典》的光芒永远照耀在世界的文化长河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301.hk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301.hk/post/11356.html

分享给朋友: